登录  
 加关注
   显示下一条  |  关闭
温馨提示!由于新浪微博认证机制调整,您的新浪微博帐号绑定已过期,请重新绑定!立即重新绑定新浪微博》  |  关闭

禾塘地

至繁归于至简

 
 
 

日志

 
 

没有灯光的时代:面向内心  

2013-08-30 09:24:04|  分类: 小千世界 |  标签: |举报 |字号 订阅

  下载LOFTER 我的照片书  |
儿子说:为什么在现代音乐里,很难找到巴赫那种神圣和纯静的宗教感觉?
这虽然有干啥就喜欢啥的倾向,但古典音乐和其它类型的古典艺术作品那种深度和纯度,正是现代缺乏的。
那些古典作品能够留存上千年,几百年,一定有些内在的魅力,人性的光辉是可以穿越时代的。
我想是:古代没有这么多外在的,高效率,快速度的技术和工具,人们在蜡烛和步行的慢世界里,有更多的时间去思考和从事手工工作。
我们现在被技术和工具化了,更多的体验是二手的,间接的,至少是表皮的。
就像好酒需要长时间的发酵一样,艺术也需要长期的内心的酝酿。
儿子说,他想起有一次和俄罗斯老师的晚课,忽然停电了,他们点着蜡烛继续弹琴。外教说:巴赫就是在这样的灯光环境下写出他的音乐的。
当时,他忽然理解了巴赫音乐。
短短十几年前,手写还是世界性的主流的书写模式,但你不能认为现在技术进步,人类书写的品质真的提高了,事实是没准以后会手写的人都可以称为书法家了。
对曾经用过煤油灯的我来说,我也理解为什么老庄和孔夫子那样的时代会产生伟大的思想。
你不能设想天天看电视和上网的人,会有时间琢磨什么天地万物的“虚空的”事情,他连城市上空的云都看不见了。
文化和思想,艺术,都是慢和内心产生的。
慢慢等待某个东西结晶和析出,这似乎是现代人难为之事。
在蜡烛下生活,现在已经变成奢侈品了。
为什么浪漫和神秘是在蜡烛之下产生的?派对,祈祷,礼拜的时候,蜡烛是更有效的光源。
在大白天,一切过于直白,过于光亮,一览无余的世界不会有神圣感和深邃的思想。
传说上帝也许给世界带了光,而爱迪生改变了世界的光照模式,也改变了世界的文明模式。
我们更多的时间面向外在的世界,面向自己的蜡烛时间已经很少了。
幸运的是,是否开关的权力掌握在你的手里___至少某些场合如此。
想起一个禅宗故事:
德山禅师修道时,有个晚上向住持学道,夜深离开出门时说:“外面好黑。”
师傅给他点燃一根蜡烛,当德山想接过去时候,师傅把蜡烛吹灭了。
德山因此悟道了。
当周围灯火通明,你看到的只是外在的东西。
只有在黑暗中,你才会发现内在的,自己的光。
内心有一种光,信则有救,就能看见。
走过夜路的人,会知道德山看到了什么。

  评论这张
 
阅读(128)| 评论(1)

历史上的今天

评论

<#--最新日志,群博日志--> <#--推荐日志--> <#--引用记录--> <#--博主推荐--> <#--随机阅读--> <#--首页推荐--> <#--历史上的今天--> <#--被推荐日志--> <#--上一篇,下一篇--> <#-- 热度 --> <#-- 网易新闻广告 --> <#--右边模块结构--> <#--评论模块结构--> <#--引用模块结构--> <#--博主发起的投票-->
 
 
 
 
 
 
 
 
 
 
 
 
 
 

页脚

网易公司版权所有 ©1997-2018